2025-10-28 17:17:07
决胜 2014 高考的六个“ 如何 ”

一、如何走对临场做题的第一步— 真正理解题目
注意,这里的“理解题目”,是尽可能客观地知道问题的方向,也就是必须知道题目想让你干什么。而要找到正确的第一步,需要换位思考,将终点当作 起点,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题目问我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知道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必要前提,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否已经提供?
如果已知条件没有提供这个必要的前提,那么能得到这个前提的“前提 ” 是什么?
这个前提的“前提”,在已知条件里能找到相关信息吗?
二、如何避免主观想象
信息优先级的概念:题目本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读取题目信息过程中联想的东西。不能边看题边想,而应该看完题再想。
懂得答案相对好的概念:高考是标准化考试,正确的答案是比其他的相对好的,而不一定是绝对好的,懂得这一点十分重要。你要做的就是在选项中比较出更好的那一个,而不管它是否是最好、最完美!
三、如何避免计算错误
平时养成在草稿纸上清楚、规律表达所有信息的习惯。
如果你在平时心算练习不够,考场上不可盲目用心算,否则得不偿失。如果一定要依靠心算节省考试的时间,那么平时每天就要专门用20分钟练习,并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特殊数字的数量关系。
四、如何避免遗忘条件
时刻把问题问什么记住。
永远不能只从已知信息出发,试图去“得到”什么。
把解决每道题的过程都当作缩小“距离”的关键:问题“所问的”和我现在 “ 已有的”还差什么。
五、如何避免过程不全
在头脑中真正形成这个观念:不完成100%就不是完成!
做题时要边做边总结,哪些步骤的表达是得分必需的,然而又是我在思维中一跃而过的。比如对数学集合的范围,以及物理题上必要的公式表。要养成精确表达的习惯,只要没完成100%就不算完成。会和拿到分是两回事!
六、当借鉴类似考题无法解决问题时怎么办
考场上遇到的一部分考题,大部分会因为平时大量的练习而有所思路,可以凭借以前的印象做出来。而相当一部分的考题经过了精心的伪装和变形,使得考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就在头脑中搜索出最适当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在 这种情况下,下面三个思维原则可以帮你打开思路。
1.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由于考生平时接受的是完美主义的“充分性”训练,做题时往往只从已知条件出发,由已知信息加上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答案。而这里,我们提醒一个换位思考的“ 必要性思维方法”:从“题目要求我必须做什么”来出发。
举个实用的例子:数学考试的最后两道大题,有些考生觉得做不完就轻易放弃了。但是,如果你能冷静地把解决问题最必要的前提或者公式列出来,根据数学考试的评分点,也能拿到相应的分数。
2.客观性原则。其实,太多的所谓“难题”,是出题者在表述题目已知信息的时候,有意考验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已知条件经过伪装,离考生头脑中能用上的知识点往往很远。考生往往因为陌生而产生慌乱,因慌乱产生各种相关知识和题型的联想,不知不觉中就错读或漏读了重要信息。而客观性就是读题目原文已知信息的时候,完全客观地接收所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边读题边在头脑中加工已知条件,必须完整读完题目的条件和问法。
3.自信原则 。经过长期传统复习和模考训练的考生,习惯于用且仅会用 知识点做题。一旦在考场上找不到思路,马上先假设自己不行,潜意识里认为想不起来知识点就根本不可能解题。考生必须先假设自己能做出这道题,只是还没看清条件而已(注意,这里指的是英语、理综,而不是语文考试);一旦看 清条件,如果仍然回忆不起知识点,也可以用正确思维步骤和标准化考试的规则,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得到正确答案。
(2013 -06 - 12 11:12:37)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