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 09:53:44
在《小时代》大肆放毒之后,势必得有一部电影给学生们消消毒。而刘杰的《青春派》就是这样一瓶净化清新剂,祛除浮华和虚幻,露出高三生活的真本色。
“我叫居然,95后,B型,水瓶座。”男主角这样的出场方式不禁使人想到《蓝色大门》里那个自我感觉很不错的张士豪,而他接下来的命运起伏跟张士豪也有着微妙的相似。居然的故事以两次合影表白为首尾坐标:一次在十六岁的高三,用一段泰戈尔牵走了暗恋三年的女神黄晶晶;一次在十七岁的高四,用一段情绪饱满的致谢安慰了自己的魔鬼班主任。在这两次表白之间,小男生居然经历了母亲围剿、意外坠楼、高考落榜、目送初恋等重重插曲。他得瑟过,落魄过,笑过,哭过,经过又一年高三的洗礼,稚嫩的翅膀开始逐渐变得成熟。
居然的故事或许并不典型,那个不停耍宝的娘炮同学可能更显夸张,但《青春派》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已经告别高中多少年,总能畅通无阻地在其中瞥见一点自己昔日的痕迹。传卷子时娴熟流畅的动作,高高的一叠怎么做都做不完的试题,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高考动员大会上的信誓旦旦,查高考分数时的忐忑不安,操场上的散步和狂奔……这些点滴,把经历过高考的人一下子拽回那个现场,那个痛并快乐着的高三。
“关于高考”、“要有票房”、“要主旋律”正是导演刘杰的这篇作文被预设的命题。也正是这些命题使得《青春派》不同于《美国派》等美国青春片,也不同于《蓝色大门》等台湾青春片。那些片中,早恋是最大的主角;而在这部主旋律青春片中,高考是最主要的正角,而早恋只能扮以反角。那句颇具说教性的“早恋害人啊”似乎是居然的现身说法,但却被他后面的“但是”给解构了:“但是我不后悔,我落榜起码证明我是真心的。”到影片最后,当居然潜移默化中让小凡取代黄晶晶的时候,飞扬跋扈的早恋还是败给了含蓄沉潜的克制。早恋与克制这两者较量的战果,在内地青春作品中向来毫无悬念,在《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花季雨季》中早有一致的定局。而《青春派》中的这帮九零后中学生依旧没有打破如此的格局,他们依旧为高考而努力着(连无需高考的富二代也坚持到了最后),依旧踏实地准备着,只为在那一瞬扼住命运的咽喉。学生为之尽力拼搏,老师为之尽力魔鬼,家长为之尽力配合,只有这样,ChineseGaokao才不枉为一个专有名词。
《青春派》中的九零后中学生,虽是崇尚标新立异的“新新人类”,虽然也喜欢在宿舍激情摆拍,但他们并没有把青春和高三搞成狂欢式的大派对。他们的青春和高三除了厚了几层脸皮、多了几句流行语、出了几个另辟蹊径者之外,似乎和我们当年也没太大差别。十八岁,给不了你姑娘、小伙,但可以给你一场高考,以供你日后怀念。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必是高三的那一张。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