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6 14:54:45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刘利民还透露,将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
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而改革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高考层面,高考不过是教育链条的其中一环,高考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转型,否则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不过是技术层面的修修改改,无法起到更有意义的深层次推动。
这些年来,教育界有关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的探索,总体来说远未达到社会预期。减少学生课时,立即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兴趣班、补习班。高考录取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高等教育质的提升,反而出现了大学生从天之骄子沦为“大路货”的现实落差。这都反映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需要对现有模式进行全面彻底地反思,并辅之以大刀阔斧的整体改革。否则高考改革就难以承担教育体制改革之重。
高考改革“自上而下”更要“自下而上”,要真正从教育起点入手。首先,素质教育真正要兴利除弊,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属性上去。知名教育学者郑酋午曾说过,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首先,学校教材应破除现有的大一统模式,鼓励各地乃至学校,结合学生特点来撰写教材,教育部门在教材审核上,也要更加开放宽容,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
作为教育实践和创新的载体,学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独特的志趣和个性,而不是以“三六九等”的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工具,用教条式的评价框架不仅束缚了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也捆绑住了教育创新、人文进步的变革可能。当然,要解放学生必须先还原学校的人文教育塑性。教育部门不能再以单一粗放的毕业率、升学率来考核学校,也不能人为划分名牌与一般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
为考试去魅,也是包括高考在内的教育改革,理应倡导的价值取向。学生心智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一,很难用一个工业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孰优孰劣。学校在日常考试组织上,要注重考试内容与学生素质考核的贴近性,而不能继续死记硬背乃至题海战术下的应试模式。尤其是要从唯书本知识的单一考试,升级为从书本到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更加多元也更符合人生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
高考改革也要在其他方面延伸。高校自主招生近年来的试点,虽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大方向依然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破冰,应当不断完善加以坚持。而深圳南科大曾经“自绝”于高考之外的大胆探索,也展现出可贵的改革意向,教育部门不能一味打压而应更加宽容,允许南科大之类的先行者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参照。
总之,高考改革不能仅仅依赖于一次考试改革的自上而下,更要积极推动中国教育发展从外力驱动向内涵提升,鼓励地方、学校、学生作为教育改革的共同参与者,一起来探索试验,以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以人为本的内在导向,从而建立起惠及全民的素质教育体系。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