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9 10:12:45
487名学生选手、200名科技辅导员、564个创新项目、163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142幅少儿科学幻想绘画获奖作品……连日来,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给古都南京增添了一份科技的魅力,来自全国各地和德国、法国、瑞典等15个国家的青少年和教师同台竞技,尽享科技盛宴。
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科学梦
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集中展示中小学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也引导青少年关注生活、走近科学,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科学梦。
感应警示护眼灯、汽车疲劳驾驶报警系统、自来水断水自闭装置,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364个学生创新项目在这里展出,使这里成了孩子们的“科学梦工厂”。
来自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刘欣然的参赛作品是“老人跌倒监测和定位报警装置”,她说现在老人跌倒没人敢扶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发明一个产品帮助老人。”经过一年多的琢磨研究,她做出了一个由GPS接收模块、GSM通信模块、声光报警指示系统等7部分组成的小盒子。“这个装置可以绑定子女和附近医院的电话号码,一旦老人跌倒,它就会通过短信远程报警或者直接电话报警,定位老人的具体位置,实施救助。”
从香港远道而来的胡小晴带来的“液压式变焦镜片”同样亮眼,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这副眼镜适用于既近视又老花的老年人。胡小晴说,这个设想来源于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就是近视加老花眼。“这副眼镜能帮助和父亲有同样困扰的人。”她说。
“每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教育和鼓励,看到了我们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的希望。”细细观看了孩子们的发明后,大赛评委会主任、中科院院士王乃彦激动地说。
让科学精神在交流中闪光
4天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教育论坛上,100多名青少年迎来了一位“洋”老师——来自美国的科技教师保罗卡莫。
这次到南京,保罗卡莫带来了自创的“苏格拉底学习法”,它讲求通过提问来教学,将学习的责任更多地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保罗卡莫说:“让学生学会主动、有效地学习,这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一位中学生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发现学习原来如此有趣!”
除了保罗卡莫,本次大赛还有来自德国、法国、瑞典等15个国家的68位国际代表与国内的青少年同台交流;王乃彦、匡延云、吴岳良三位中科院院士用自己的科研经历与人生经历激励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不断探索;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与青少年分享自己儿时的梦想及执行航天任务的感受,并寄语青少年;在成果展览日,选手们相互展示、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向市民展示自己的作品、听取市民的建议。这样的交流与互动让选手们获益匪浅。
“这次大赛不仅仅是科技比拼,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交流。”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说。
用科学梦助推中国梦
“我们有这么好的孩子,有这么好的学生,我们中国科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可以实现,所以我非常激动、非常高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说。
从1979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算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青少年科技大赛培养、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3岁的阎霄汉就是其一。今年他可谓双喜临门,不仅凭借自己的研究课题“CPI权重变化分析及走势预测”,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项目二等奖,被推荐赴美参加国际中学生科技项目,而且还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在那里,我将继续追逐我的科学梦。”阎霄汉说。
“30年前我很幸运地参加了第一届创新大赛,今天站在讲台上,仿佛又重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再次追逐梦想。”首届大赛一等奖得主、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平川在“我的科学梦”主题报告中对青少年说,“通过对科学的钻研,你们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激励青少年,同时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也要跟上,让强大的后备队伍不断涌现,中国梦才有更坚实的实现基础。因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更要为他们的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申维辰说。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