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5 11:19:53
南方都市报报道:一个多世纪前,深港间还没有边防线,由东至西蜿蜒而下的深圳河不足以成为屏障,深圳的小孩跨过清浅的河水到香港读书,香港的孩子也慕名来到凤冈书院(南头中学前身,曾为深港最高学府)求学。而今,深圳河水变得幽深莫测,河两岸也早已走上不同道路: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结构……两地教育发展道路同样大相径庭,其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深圳提出引进香港高校、高中以及幼儿园来深联合办学时,欢欣鼓舞、冷眼旁观、质疑、担忧等情绪五花八门。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深港教育融合之路仍然漫长。
深圳“教育国际化”先从和香港联合办学开始?
今年4月份,距离高考(微博)还有两个月时间,深圳两所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名牌中学———深圳中学和深圳实验学校,几乎不约而同地展开宣传攻势,公布了华丽丽的毕业生出国成绩。实验学校高三生傅韵霏被17所美国知名大学提前录取,成为学校的宠儿和众多媒体追逐的目标,学校抓住时机发放宣传册子,称每年有近20%的毕业生赴美、英大学留学,为了消除学生出国留学的诸多盲目性,学校决定成立国际班,让学生接受纯正一流的美国高中教育。
另一所老牌名校深圳中学也不甘示弱,学校的数据称,截至4月16日,该校已有67名高三生申请国外大学,共收到230份录取通知书,其中52人被前50名美国大学或文理学院录取,37人被前30名大学录取,学生获得的奖学金总额约为220万美元。深中的国际教育历史较长、成果显著,其出国体系与标准体系、实验体系等并足而立,甚至曾一度“扩张势力”,被其他体系学生投诉占据学校大部分资源。
名牌高中涉足国际教育,民办高中如影相随,甚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初中也不怕第一个“吃螃蟹”。今年9月1日,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率先在初一开设国际班,成为深圳第一所开办国际班的公办初中。学校称,三年后这批学生可同时达到中、美两国的初中毕业标准。几乎与此同时,深圳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幼儿班启动,这是深圳首家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国际学校,首批学生38人,每人一年学费6万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平静而低调的深圳教育界,“教育国际化”这一口号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在各级政府文件中涌现。三十而立的深圳,提出建设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教育国际化”的口号随之叫响。在最近公布的《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中,“教育国际化”出现七次。具体而言,深圳的教育国际化工程包括:引进境外高水平大学来深圳联合办学、深入实施姊妹校(园)缔结计划、引进国际高水平教育机构来深圳创办国际学校、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深圳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香港成为一个紧密的合作者。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港关系发展,有一种说法至今耐人寻味———有人认为深港合作一直存在“深圳热、香港冷”的落差,甚至有人质疑深圳甘当香港“小弟”,惟香港马首是瞻。这一说法有所偏颇,但如果将范围缩小至两地高等教育领域,反对之声几不可闻。只有一所本科院校的“潦倒”局面,多年来让深圳“英雄气短”:虽然深圳大学发展迅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被人称为“高职教育领域的清华、北大”,但外界不认账,一直到南方科技大学横空出世,深圳人欢呼鼓舞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南科大最开始的蓝图是以香港科大为模板设计的。
联合高校丰富教育多样性,联合高中及幼儿园正在探索
引进香港资金办民办中小学、推动深圳学校和香港学校结成“姊妹校”、向香港“拜师”发展高等教育,这些都无法满足深圳教育“外向型发展”的野心,于是深圳向香港高校伸出“橄榄枝”———香港中文大学进来了,经过长时间的磋商与讨论,该校与深圳市政府达成协议,将与深圳大学合作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香港大学也表示有意在深圳建立独立校区,香港科技大学对河套地区兴趣浓厚……多名香港高校负责人向南都记者“抱怨”过,从政治上说,香港高校自然属于中国,但在地缘上却被划为境外高校,于是到内地办学将面临种种限制,“我们到国外去,人家说我们是中国大学;我们到内地,却被认定为境外高校,这种角色很尴尬。”前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这样说过。
这种限制,使得香港高校进入内地必须遵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根据该条例,香港高校来深办学,必须和内地高校合作,于是香港中文大学选择了深圳大学,而香港大学的口径是在深圳建设“独立校区”,并非港大的分校。按照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有望在2013年夏季招生,首阶段招生约7000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对此评价颇高,他认为引进境外大学丰富了内地教育的多样性,造福学生和家长,这些学校不仅教学质量信得过,而且学费比国外留学便宜得多。
但在“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指导下,深圳仍不满足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拿来主义”,于是在《规划纲要》中提到,深圳在深入实施深港澳中小学幼儿园姊妹校(园)缔结计划,积极开展深港教师联合培训和中小学校长交流之外,还将探索引进香港知名高中和幼儿园来深联合办学。
■ 核心问题
深港联合高中到底由谁来办?怎么办?
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前期的摸索
转眼间,港人廖翔显在深圳工作已经10年。10年前,深圳第一所港人子弟学校———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成立,廖翔显被聘任为港方校长。10年来,这所民办学校接收了大量居住在深圳的港人子弟,使他们免于跨境求学之苦。
引进香港知名高中到深圳联合办学,其改革力度自然比举办一所港人子弟学校或者港资民办学校大得多,但廖翔显对此并不乐观,“首先要厘清合作方是谁?联合学校的性质是什么?”
毫无疑问,深港联合高中一旦成立,其主要生源将是那些准备出国或者报考香港高校的孩子。但联合高中的举办者是谁呢?目前香港的高中主要有公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等类型,大部分的学校属于资助学校,由非盈利的社会办学团体利用政府提供的教育津贴进行办学,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则大约只占学校总数的两成。
香港教联会副主席胡少伟认为,香港高中多数是由社会办学团体兴办的非盈利模式,本身并不考虑太多的经济利益,跨境办学对于这些中学来讲吸引力可能不大。廖翔显进一步说,香港的公办高中和资助学校基本不可能来深办学,因为他们拿的是香港的资源,香港福利不可出境。
那么,香港比较有意愿来深办学的只有私立高中了,如果他们和深圳政府或者公办学校合作,摇身变成公办学校,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学校将由谁来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能不能全部用香港或者国外教材?”廖祥显说,内地公办学校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约,目前他看不到深圳教育部门会有重大改革的魄力来破除这些制约。
“就是我们这些民办学校都面临诸多限制。”廖讲了一个故事,他曾想借鉴香港的“童军”制度,在罗湖港人子弟学校搞一个类似的学生培训试验,但教育主管部门不批,从这个角度来说,廖翔显认为深港联合搞大学还更容易点,因为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成熟,大学资源更多样化,很多是靠社会上的资源。而高中却不同,面临的制约更多。
排除上述选项,如果深港两地联合办高中,似乎走民办校的道路会更顺畅。“但这个市场会有多大,我不是很乐观。”廖翔显说,深港联合高中的优势必然锁定在升读香港高校或者出国留学,但现在深圳的很多公办名校,比如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深圳实验学校的国际教育已经做得很好,“草创的民办学校肯定无法和他们竞争,生源必定要退而求其次。”
胡少伟认为,相对于北京和上海等地,广东省内综合实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高校并不多,深圳本地高校则只有深圳大学比较有名气和影响力。在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愿意将小孩送到国外读书,香港高中教育与国际的接轨程度要优于内地,除了语言能力较强之外,相对于内地学生,香港学生在社会服务和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果合作办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受到社会的肯定,联合办学对于想出国深造的这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市场较小但并非没有市场。
但他同时指出,深圳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只是表达了联合办学的意愿,要真正实行还需要两地政府部门和办学团体的协商,落实土地、校舍、资金等办学条件,这需要几年时间才可以。他建议,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前期的摸索,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看看效果再考虑下一步的计划,操作难度也会比较小。
■ 延伸思考
联合办学会不会水土不服?
教育衔接是个重要问题
胡少伟说,香港的学前教育,既有由商业化运作的幼稚园集团兴办的盈利模式,也有由非盈利团体兴办的幼稚园,通常由教会或社会服务机构筹办。相对于香港知名高中,香港盈利型幼儿园来深联合办学的意愿可能会更为强烈。
“菓菓”是深房网上的资深网民,也是一个港籍“牛宝宝”的妈妈,在孩子只有两岁的时候,这位称职的妈妈便走遍香港天水围的幼稚园,为孩子的学前教育觅一个好去处,她7月19日发的帖子,详细记录考察每间香港幼稚园的过程及对比,成为众多“美妈”们赴港前的攻略,至今已有近2万人次的浏览量,200多个热烈讨论。
出人意料的是,对于深港联合办幼儿园的规划,“菓菓”并不看好。一说起深圳的学前教育,她就想起最近发生在罗湖某幼儿园的教师用笔尖扎学生脚底的事,“同样是私立学校,我参观过蛇口几家国际学校,且不说老师如何,单是里面接待的文员就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气势。这是内地现象,并不是从香港引进办学模式,就能做到如在香港读书一样能学到的东西的。”
“菓菓”的论调得到深港跨境学童家长会主席黄菁荭的认同。今年9月份,深外国际部幼儿班开始启动,当时国际部负责人邬晓莉就认为,主要招收港澳籍学童的深外国际部,将一定程度上缓解跨境求学的压力。但黄菁荭就强调,虽然深圳的港人子弟学校、国际学校不断增加,她仍会选择让孩子到香港读书。“其实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香港去,并不仅是为了课堂上的教学,而是看重整个社会环境和氛围,是要让孩子成为‘香港人’。”黄女士举例说,今秋开学时很多深圳家长在讨论教师节送礼的问题,而她就不会因此纠结,“小孩在香港读书,他的同学是香港人。他在香港过马路,知道不能冲红灯,不能随地吐痰等等。这些跟深圳还是有区别。”
目前深圳已经有超过1万的深港走读学童,其中大部分就读幼儿园和小学。作为跨境走读学童家长的蒋女士表示,让小孩到香港的幼儿园读书主要考虑到升学的问题,目前香港籍的小孩不能上内地的公办小学和中学。关于深圳引进香港知名幼儿园来深联合办学,她表示目前深圳也有港资背景的私立幼儿园,采用香港的教材,但师资则是内地的,香港幼儿园优势在于英文教育,换成内地师资后,教学质量难免下降。家长尤其关心幼儿园老师对小孩的照顾和关怀方面,由于香港教育体系对老师的管理比较规范,跨境学童的家长几乎没听闻过老师体罚小孩的事件,而深圳最近发生的一连串新闻则让家长对部分学校的老师产生不信任感,觉得深港两地幼儿教育存在一定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假如深港合作办学仅限于高中和幼儿园,那么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也是一个大问题。小孩在联合办学的幼儿园就读后又回到内地的小学读书,对于跨境学童家长来讲不如让小孩一直在香港读书,对于内地的家长来讲,只读个合办幼儿园意义又可能不大。
胡少伟指出家长在为子女选择最合适学校时会考虑的因素包括: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课程的多元化、学校环境设施、家长参与等等。联合办学如果仅限于引进教材等形式化的措施,终究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而要完全将香港教育的模式复制过来又不大现实,联合办学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事件关系到政府部门、办学团体和家长学生多个方面,目前难以研判此种模式会不会成功。
廖翔显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教育福利”上。在他看来,每天超过1万名的跨境学童冒着严寒酷暑两地奔波,除了深港两地教育差异,很重要一点就是跨境学童家长中有不少是工薪阶层,“他们的小孩回香港读书可以享受福利,在内地则不行。”这个问题与来深办学的香港高校的“困扰”一样:有意来深的港校向香港学生和纳税人反复强调,绝不会摊薄校总部的师资、经费等教育资源,而是让分校“另谋生路”。
从这个角度看,深港联合举办的幼儿园,除非深圳官方愿意承担巨大的投入,否则只能走像其他国际学校那样的高端路线,“如果这样,对普罗大众的意义就不大了,而且,政府会让你高收费吗?”廖翔显再次“诉苦”说,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创办已经十年,但政府部门一直不让他们涨价,说要体现公益性,问题是,该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经费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大部分的资源留给教师,希望他们留下来。”
下期预告:香港为什么很少出现“见死不救”现象
“小悦悦事件”给香港社会造成的震动丝毫不比在内地掀起的波澜小,香港人在震惊之时反复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没人去救助或者打电话报警,到底在担心犹豫什么?
虽然香港也曾发生过医院对门口病人缺乏及时救助的案例,但是对于港人来说,这样的事件属于“非常态”,事发后也证明有很多路人前去帮忙。有人说香港社会安全感高,不会担心被讹诈;有人认为出手相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香港一直提倡的公德心教育成果;还有人说香港的社区文化让港人对同胞的生命十分珍惜;有人列举政府警署的奖励政策……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身后必然有复杂多元的原因,香港为什么很少出现“见死不救”现象原因也必然如此。
2025-01-08 16:53:26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