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0 18:39:20
大学!这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的梦想。可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也许不是我们都曾想过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个问题改成“我们想从大学生活中得到什么?上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人,其看法可能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特别采访并整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同时也采访到一些专家、在校大学生、90后高三考生等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从他们的看法中让刚刚步入高三的你,理清“为什么上大学”的原因。
调查:三个时代的梦想
“为什么上大学?”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却常常让人感到迷惑。不同年代的人由于环境、时代等因素,对于上大学的态度各异。在此,我们特别整理了三个不同年代人的看法:即1977年恢复高考、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和现在的90后高三考生。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背景还原: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故事追溯:现任职于江苏某事业单位的夏雪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为什么要上大学?她说,处于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参加高考,走进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大学,想学习、爱学习是他们那一代青年的主流思想。大家都不想错过参加高考、争取在大学里面继续学习的机会,决定放手一搏。当时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大学,虽然对大学的概念很模糊,但大家都认为走进大学,意味着一种身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最终,她如愿以偿,走进了大学。她谈到,要是当时没有参加高考或者没考上大学,不知现在的自己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现在,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个领域的精英。
链接: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如今,他们已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官,他们或主政一方,或执掌部院,开始擘画国家的发展,引领民族的航向;从商,他们或投资设厂,或兴业兴产,推动着大中华的经济腾飞;为学,他们或着书立传,或开课授徒,传乘千年文明,开创时代新学。如政界名人李克强、薄熙来、刘源等;经济届名人屠光绍、易纲、李东生;学界名人雷颐、贺卫方、易中天等;文艺界名人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
1996年高等教育并轨招生时代:为了金饭碗的工作
背景还原: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故事追溯:来自宁夏某中学的老师林海泉就赶上了这次改革。不包分配了,学费涨了,招生并轨了。
他说,由于自己是住校生,家在农村,一般一个月回一次家。而每天几乎就只做两件事:做题和看书。当时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也是铆足了劲儿想挤进大学。因为那时周围的同学都知道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考试那天,林海泉发挥很正常,只是他自己隐约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路口。
原想着上了大学就拿到了铁饭碗,可是进去后就遇到了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等到毕业时,他说虽然是自主择业,但是工作并不难找。最后,林海泉比较顺利地进入了高校。
最后,他表示,那个时候对上大学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直接强烈,就是为了找个金饭碗的工作。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改革,但他仍然感谢当初的选择。
链接:关于高校教育并轨之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某教育机构对2000届、2001届北京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属用人单位对2001届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为37800余人,比2000年增加14000余人,增长幅度为62.5%。需求中,毕业研究生占27.1%、本科毕业生占67.1%、专科毕业生占5.8%。除此。社会对知识和人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处和发展前景。例如当时北京市就制定了《北京市科技干部队伍建设规划(1999-2003)》,制定了一系列的积极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目标,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提供了强大的根基。另外,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就业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及素质的高要求表明,不上大学就很有可能被挡在工作大门之外,被时代所抛弃。
现在,并轨后的大学生现已经成为了大型企业或机关的中坚力量。记者采访了世界500强企业华为中的一名HR(人力资源管理),他表示,就他们某一个研发小组,有一半及以上的研发人员都是2000、2001年的毕业生。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了研发的核心力量。
如今的90后:求知、工作、不被淘汰
背景还原:90年代的人,被称为“90后”。有个性,有胆识,这是对他们的褒扬之词,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标签。有人说他们是非主流的一代,颓废、叛逆、自以为是也成为了他们的特点。那么,他们对高考、对大学究竟是如何看的呢?
故事追溯:记者前往成都市某所高三班级进行采访,仅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求知,锻炼综合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和深造做准备。大部分同学表示,上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但是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觉得即使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不读大学,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又明显处于劣势。理想和现实让他们觉得很无奈。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父辈们的年代,上大学意味着骄傲和成功,动机也很简单。可是在今天,上大学仅仅意味着不被淘汰。随着逐年增高的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扩招,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是发生在每个人心中的战争是愈演愈烈。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现实。
链接: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今年的高考录取平均率比去年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通过以下数据看出,三年间高考录取平均率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更容易迈进大学的门槛。
2009年——2011年高考平均录取率情况年份报名、招生等情况高考平均录取率2009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20万,比2008年减少3.8%。同时,计划招生数629万,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比2008年增长4%。在1020万名报考者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750万名,占73.5%。平均录取率预计接近62%,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2010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2009年减少约65万名。计划招生657万名,平均录取率比2009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平均录取率近7011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由于计划增加、考生人数减少,2011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
兰州成功学校
河西成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