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即学习方法)指导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学法指导不仅是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的要求,也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十几年来,笔者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学法指导进行了探讨和尝试,现整理成文。
第一部分 学习目的指导
本部分主要解决学生想不想学生物的问题。通过学习目的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生物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学习生物知识的必要性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家建设,都不能缺少生物知识。
1.就个人生活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制做衣服的棉、麻和毛、皮,作为食物的粮、菜和肉、蛋,建造房屋用的木料,行路运货用的马车、木船和牛、马、骆驼,都要取自植物和动物。因此,为了丰富我们的衣食所需,必须提高这些物品的产量和质量,这就需要研究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这些都需要生物学知识。更何况人类本身也属于生物,我们每个人的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卫生保健等,没有生物知识是不行的。
2.就国家建设来说,生物知识更为重要。现代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正在应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粮食,安全而富含营养的水产品、无公害的绿色果蔬。今日的地球,森林正在减少;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荒漠在蔓延;湿地在缩小;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增加;臭氧层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减少的速度加快……人类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生物学发挥作用。
总之,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我们学好生物学知识。
(二)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传,魏国大将司马懿屡挫蜀兵,蜀国军师诸葛亮决心除掉他,临终前设下一计,让人传说诸葛亮留下“天书”一部,保存在某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领兵攻陷了那个地方,并获得了“天书”,司马懿如获至宝,用手指沾着唾液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等书看完了,司马懿也死了。原来诸葛亮掌握了他用手指沾着唾液翻书的习惯,在书页上都涂上了毒药。据资料,一只没有洗净的手上约40——50万个细菌,许多图书馆借阅频繁,便成了传染病的媒介。事实告诉我们,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是很重要的。
据统计,在小学语文课中涉及生物学知识的课文有80多篇,小学自然课中属于生物学知识范畴的内容约50%,而小学的健康教育和大部分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也是生物学知识及其进一步的应用。可见,生物学知识与各个学科交叉渗透。
九十年代,北京大华衬衫厂将一批衬衫经塘沽海运到日本东京,客户打开衬衫盒发现内有一窝蚂蚁,日本提出强烈抗议,要求经济赔偿。危难中,大华衬衫厂经中科院介绍向浙江农业大学从事50多年蚂蚁研究的唐觉教授求援,唐教授和两名助手3天后拿出一份权威性鉴定报告,证明衬衫盒内是一种名为“伊比臭蚁”的蚂蚁,它生活在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各地,中国京津塘一带无此种类。这样大华衬衫厂不仅挽回了荣誉并要求日方赔偿经济损失,最后以日方征订“大华”衬衫告终。显而易见,知识就是财富,现在学的生物知识,就是将来创造财富的源泉。
生物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可谓历史悠久,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曾卑劣地在我国进行过细菌武器的研制和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更高级的生物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险性和更深重的灾难。然而,如不进行生物武器和反生物武器的研究,就不能鲜明地、有效地反对生物武器的使用。毫无疑问,这些都需要生物学方面的人才。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扎实、牢固地掌握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解决生物问题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部分 学习方法指导
本部分主要解决学生“怎么学习生物”的问题。学习是对心智技能要求很高的一项活动,要取得成功,除主观努力外,贵在“得法”。学习方法指导就是要学生在了解生物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走在老师的前面,学会读书,学会记笔记,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
(一)生物学科特点
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既有许多和其他学科相类似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又有许多方法和和规律具有生物学科的特点。
1.生物教材具有信息量大,结构繁杂的特点
高中生物教材泛论整个生物界,涉及到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工程。因而,阅读生物教材讲究方法尤为重要,学生阅读常常是是从头到尾,像读语文、外语一样,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想把每一个字都背下来。结果是满天的麻雀胡乱飞,既抓不住重点,也没有背会。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2.生物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高中生物教材中共有插图225个,这些插图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插图几乎概括和浓缩着教材的文字内容,尤其是那些抽象和难于目睹、单靠文字难以理解的内容,参照插图,常可使我们茅塞顿开。学生还要会分析和制作生物学的图表等等。
3.生物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学生实验]15个,[演示实验]3个,[实习]3个,[研究性课题]6个,共计27个。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观察、记录、采集或是在课前进行某个简易的生物实验,要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器材与试剂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实验设计的方法。
4.生物学科具有文科的特点
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具有生物专业特点的表达能力,善于运用生物专业的名词术语,要习惯于按照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表达,要按照由表及里、由整体到个别的顺序讲述一幅解剖图等。
[Page] (二)学会走在老师的前面
如果学生走在老师的后面,就成了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储存信息的仓库,其结果往往是高耗低效,事倍功半;如果学生走在老师的前面,就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主动去探索,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要学会走在老师的前面,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训练:
1.学会预习
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为听课做好准备,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⑴预习的重要性:
①预习可以培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新知识一定会进行思考分析,到上课时与老师讲的进行对照,如果相一致时,就会从内心感到高兴;有分歧时,就会促使你多一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也就提高了。
②预习可以培养自学的能力与习惯
预习就是一个课前自学的过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与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十分有效。
③预习可以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④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内容、重点、难点,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就是听课的重点,以待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使上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⑵预习的任务:
①通读教材,基本了解新课的内容。
②确定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③联系新知识,温习旧知识。
④思考或解答部分练习题。
⑶预习的方法:
有的同学,预习工作也做了,但是,效果不怎么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可能跟你的预习方法有关。事实上,绝大多数同学的预习只是简单地阅读一遍课文了事,这样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因而,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预习的方法。
①预习用时要合理
高中课程科目较多,预习虽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诸多学习环节中的一环,不能因为预习而丢开其它环节,如,作业、复习等,也要各科兼顾。所以,要制定预习用时计划。一般应在完成了当天作业与复习之后进行。
②预习要手、脑并用
生物教材内容丰富,预习时在阅读大字部分的同时,不要忽略“小资料”、“旁栏思考题”、“课外读”以及相关的“实验”等。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2.学会质疑答疑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学习中,要积极思维。如,在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这节时,学生可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如何正确地计数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②分裂间期细胞表面上很平静,为什么说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这样,通过质疑,学生就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并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训练和发展了自己的思维。
3.学会自主纠偏纠错
当学生在思维过程、实验操作过程或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曲折、疏漏或失误,首先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理清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仔细排查思维或操作过程的疏漏、失误环节,然后自主纠偏纠错。如,学习“减数分裂”一节时,有的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什么时期认识模糊,应该自己先复习,按着丝点个数计数细胞中染色体数的方法,再仔细看书并对照有关插图,查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急于问老师或同学。
4.学会自主设计实验
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大都是编著者已设计好程序的验证性实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应学会自主设计实验,如,设计“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等探究性实验。这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一项有效策略,它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学会走在老师的前面,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磨练,它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求知习惯,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
(三)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等于具备了求知的基本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顺利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使学生“乐读”、“会读”、“读会”呢?读书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初读,读文字本身含义
初读又称泛读,初读就是要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要求读文要细、了解要准,为了防止一目十行,丢词漏句,可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逐字逐句边读边写,口眼手脑并用,这样才不会断章取义,含糊其辞。例如,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注意了“溶剂分子”才会真正明白渗透的对象,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初读时只有养成注意细节的习惯,才会准确把握字里行间的正确含义,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
2.再读,读弦外之音
再读即在初读的基础上重读课文,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理解一些重点句子,不但分析其字面含义,还要体会其深刻内涵,所以再读时要咬文嚼字,以突破其弦外之音。例如,“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不但说明有氧呼吸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还发生在其他场所;“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意为生产者不仅包括绿色植物还包括硝化细菌等。
3.细读,全方位捕获知识信息
编者编书的过程中,为了解释、说明和突出一些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了一些插图,而插图上的有些知识信息是文字中没有描述的。只有图文并读,学生才能捕获全方位的知识信息,新知识的补充才能真正拓宽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并且读图的同时,充分锻炼了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
4.深读,变知识点为知识
学是为了用,所以深读的目的是如何变知识点为知识。
⑴每读一个知识点时,联系与其相关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例如,阅读基因一节时可产生这样的联想,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
⑵每读一个知识点时,联系实际应用。例如,读三大有机物代谢时,可这样联想,糖类——脂肪——肥胖——几种减肥方法的利与害等。
⑶发散思维,综合提高。如,再读“胰岛素”时,可这样联系,蛋白质←胰岛素→
糖尿病(病因、症状、检验方法)。要把阅读的知识横向、纵向、交叉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存盘”,需要时调用,使零散的知识总结为复杂的知识网。
经常按照以上四步读书法阅读,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读书能力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四)掌握听课的正确方法
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四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笔记。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中学上课的总数大约有二万多节。把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积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时间数字啊!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就必须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听课效率。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⑴带着问题听课;
⑵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
⑶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⑷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
(五)学会记笔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用语调、板书、重复等方式突出重点所在,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记课堂笔记则可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以便在复习中抓住中心环节,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物课堂笔记应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要能体现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通过笔记暴露出问题,并能展示学习过程。另外,生物课堂笔记所记的内容也应有侧重点,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认知结构的构建与重组。高中生物学教材有时为了兼顾其体系的完整性,把非重点内容也叙述出来,全部掌握这些知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没有必要,所以,准确地抓住重点是记好生物课堂笔记的关键。优秀的生物课堂笔记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记录——②简化(抓重点)——③叙述(举纲张目)——④精加工——⑤复习。[Page] (六)几种学习策略
1.精细加工策略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为了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促使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还需要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对所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过程。精细加工的实质就在于促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精细加工的方法主要有比较法、精制法、归纳法和整合法。
⑴比较法
这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比较法,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识记、理解知识。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有:①纵比,即按同一生物对象在不同时间内发生变化的特征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通过与“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对比它们的研究对象、内容、实质和意义,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观点是不同时代的两套理论。②横比,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现象在同一时间内的特征比较。例如,在学习完生物工程时,对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进行横向的比较,可进一步理解生物工程广阔的发展前景。③综合比较,即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概念进行全面比较。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对光反应和暗反应从反应部位、条件、生成物、反应物、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光合作用内涵的理解。
⑵精制法
就是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和制作,这是促进知识理解与记忆的重要方法。精制法有:①要点概括,对一些重要概念的学习,不能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而要通过分析概括,提炼概念的要点,只要掌握这些概念的要点就可以了。例如,关于“抗体”的学习,可以掌握以下要点:a,产生;b,功能;c化学本质;d,分布。掌握了这几个要点,有关抗体概念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②数字归类,某些内容可用数字按序号归纳。例如,学习动物胚的发育时,可将原肠胚特点概括为“一孔(胚孔)、二腔(囊胚腔、原肠腔)、三胚层(外、中、内);学习三大有机物的代谢,可以概括为“一分二合三转化”等。
⑶归纳法
每学完一个章节或学了一些有联系的概念,学生就需要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能使教学中的内容相互融会贯通,归纳法在学习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①归纳法具有总结性
例如,学习完“减数分裂”可进行以下的归纳总结,以精子形成为例:
精子
细胞
(N)
次级精 第二次分裂
母细胞 姐妹染色体
(N ) 分开 精子
精原DNA复制 初级精 联会 初级精 第一次分裂 细胞 变
细胞 → 母细胞 母细胞 同源染色体 (N)形
(2N) (2N) (2N) 分开
次级精 精子
母细胞 细胞
(N) (N)
精子 精
细胞 子
(N)(N)
图解1 精子的现成
②归纳法有利于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
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遗传信息,这是5个不同的基本概念,但它们之间又
有许多联系,也是容易混淆的内容之一。用下表1归纳总结,一目了然,易于区别掌握。
表1 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与DNA的关系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NA与基因的关系
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基因与核苷酸的关系
基因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的,每个基因包含许多脱氧核苷酸
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每个基因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和数目是一定的,不同数目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是不同的基因,代表不同的遗传信息,
③归纳法有利于知识之间的区别
在学习完DNA与RNA后,可以列表2比较归纳,这样简明扼要。
表2 DNA和RNA的区别
种类
组成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苷酸
种类
4种
4种
结构
一般是双链
单链
特殊组成
脱氧核糖
核糖
T(胸腺嘧啶)
U(尿嘧啶)
共同组成
A(腺嘌呤)
G(鸟嘌呤)
C(胞嘧啶)
磷酸
④归纳法有利于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这两个概念有许多易混的地方,可用表3归纳总结:
表3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区别
比较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
流动性
去细胞壁后再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法:PEG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杂种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同上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同上,再加灭活的仙台病毒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总之,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归纳总结的方面还很多,这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易理解、掌握的方法之一。
⑷整合法
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整体化的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有:①逐级分化,就是采用分析方法,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组合,形成层次化知识结构,例如,学习新陈代谢时,建立如下知识结构:第一层,新陈代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异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酶、ATP等;第二层,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第三层,具体的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等。这样逐级分化,对新陈代谢概念的认识就会不断深化。②综合贯通,就是运用综合的方法,建立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乃至不同教材、不同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在总结性复习中,要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和原有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蛋白质时,可按照元素组成——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场所、加工的部位)——蛋白质代谢——蛋白质的多样性——性状这条主线,就形成了复杂的知识结构网络。
2.自我监控策略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监控。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学习特点来分析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它可以指导学生监督学习计划的执行和反思所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以下方法:
⑴目标学习法
目标学习法是指运用自己确立的目标来激励和引导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模式。首先,确立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的学习目标;其次,针对当前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达到目标的学习策略和手段;再次,运用所确立的目标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在检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最后,对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指导下一步学习。总之,目标学习法能训练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确立的目标体系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馈补救。智力相同的两个学生有无学习计划,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科学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学习缺乏计划性是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⑵自我提问法
就是通过一系列问题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例如,可以这样自我反思:“我理解了什么?”“我掌握该章节的内容了吗?”“我运用的学习策略有效吗?”等等。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结果作出恰当的判断与评价,如果意识到存在学习偏差,则通过及时调节学习过程,变换学习策略,从而保证学习过程向预期的目标靠近。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第三部分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知识可能遗忘,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被丢失。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仙翁,仙翁
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可见,掌握良好的方法受益终身。
(一)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对知识的掌握
一位哲人一手举着真理,一手举着寻找真理的钥匙,让你选择,那么你的第一选
择应该是寻找真理的钥匙。一位高考状元说:我之所以在中学经常保持第一名,除了像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刻苦努力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会“偷”别人的学习方法,如,我们班里一位女生生物学得特别好,我经过观察发现,她的“窍门”是制定学习目标,并及时反馈补救。我把他的方法“偷”过来,生物成绩就上去了。可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二)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事业的发展
有关专家对1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方法方面都有研究。他
们认为:掌握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好的人,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干一行,爱一行,会一行,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反之,不会学习的人,就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新知识,更谈不上开拓创新了,事业上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所以,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事业的发展。
(三)学习方法的优劣决定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
英国兰德公司作过一次调查:1970年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到1980年50%已过
时,1990年全部陈旧。据统计公元1500年以前,欧洲每年出版的图书,最多也不过1千卷,到1950年,一年印书量竟达12万卷。一年的出书量等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总量,提高了1千倍。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出版量竟达每天1千种。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起来。知识剧增的形势向未来的建设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吸取新知识的学习方法,那就要被“激烈竞争,无情淘汰”的时代远远地抛弃。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捷径是不可取的,秘诀是不存在的,但方式方法却是有的,学习有法,但无定法,并且因人而异,只要努力,对自己充满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学好。